7月6日,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匠心传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调研团走进上海工匠馆,与深耕机械领域十九载的资深工程师陈党辉深度交流,探寻产业工人成长路径,洞察机械行业发展脉络。
旧岁匠艺:在岁月磨砺中锚定初心
踏入上海工匠馆,历史照片与老工具构建起工业发展的时光长廊。陈党辉带领调研团驻足一台老式精密车床前,指着细微加工纹路回忆:“早年无数字化辅助,全靠指尖感知金属“呼吸”,为磨出关键切削角度,数周与机床相伴,双手浸油污、磨厚茧,却筑牢了对精度的敬畏。” 这是旧时光里匠人的 “笨拙” 坚守,也让调研团直观触摸到,传统工业时代 “人 - 机 - 料” 深度交融的技艺传承密码。
新途破局:智能制造浪潮下的匠心蜕变
当谈及智能制造变革,陈党辉的讲述转向馆内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屏幕数据流跳动,正以发丝1/70精度雕琢国之重器。“从传统制图到三维建模,从经验估量到数据仿真,技术跃迁倒逼知识重构,但匠心从不怕变革。” 他展示手机里深夜学习的在线课程记录,强调新工具是表达精度的 “新语言”,在智慧工厂,匠人正从 “技艺操作者” 升级为 “系统优化者”,用持续学习适配时代需求。
行业洞察:机械领域人才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对话中,陈党辉剖析机械行业现状:研发投入增长、数字化重塑生产模式,却也存在县域专利转化效率低等问题。而人才端,高技能岗位缺口大、招聘周期长(关键岗平均90天),薪酬竞争力弱于新兴行业,且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谈及青年就业,他指出 “县域就业意向低” 现象,建议青年以 “能力提升 + 职业规划” 破局,在行业迭代中找准自身坐标。
传承回响:让匠心火炬照亮新程
参观至展馆留言簿,调研团郑重写下 “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走出上海工匠馆,调研团成员的思考仍在延续——陈党辉十九年的坚守与蜕变,不仅是个人职业的成长史,更是产业工人群体在时代浪潮中逐光而行的缩影。从老式车床前的 “油污厚茧”,到五轴加工中心旁的 “数据攻坚”,变的是技术工具,不变的是匠人对精度的执着、对突破的渴求。
当机械行业的 “精工魂” 与 “数字光” 交织,工匠精神不再是泛黄照片里的旧故事,而是正在书写的新征程。安徽工业大学 “匠心传响” 调研团深知,这场对话不是终点,而是青春接力的起点——未来,他们将带着从上海工匠馆汲取的 “匠心力量”,或投身行业深耕技艺,以青春之姿传承匠人精度;或聚焦调研深耕细作,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疏通堵点;或奔走宣讲传递火种,让更多同龄人看见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光芒。
当一批又一批青春力量汇入,工匠精神的火炬必将越燃越亮,照亮中国工业从 “制造大国” 迈向 “制造强国” 的进阶之路,让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的底色,在时代浪潮中愈发鲜明厚重。
此次与陈党辉工程师的深度对话,不仅是一场行业经验的分享,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与启迪。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机械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而工匠精神始终是推动行业前行的核心力量。陈党辉用十九年的坚守与创新,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怀揣匠心的年轻人投身机械行业,以执着与热爱,续写中国制造的辉煌篇章,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照亮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
陈党辉带领调研团来到馆内最新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前,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讲解。此时,加工中心正以头发丝1/70的精度雕琢国之重器核心部件。从传统制图到三维建模,从经验估量到数据仿真,技术跃迁带来知识重构,而陈党辉手机里收藏的深夜在线课程记录,诠释着匠人拥抱变革、以新工具锻造精度“新语言”的进取姿态,展现智慧工厂中匠人向“系统优化者”进阶的行业新貌。通讯员 王安娜 供图
画面中,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匠心传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调研团成员身着统一红色队服,簇拥着写有“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匠心传响’产业工人职业发展调研团”的旗帜,与资深机械工程师陈党辉在上海工匠馆内留下珍贵瞬间。背景展板上,“我们的青春与桑塔纳在一起”等工业发展印记,无声诉说着此次探寻匠心之旅的行业土壤,彰显调研团对话行业资深从业者、解码产业工人发展脉络的实践初心。(供稿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通讯员:王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