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安徽农业大学“青春缘溪探源 活力助显泾彩”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了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琴溪镇,开展了一场“探寻琴溪慢生活”的旅游规划活动。此次活动以“慢游琴溪镇,细品山水间”为主题,旨在通过对各个景区的了解,结合当地好山好水好风光,为当地规划方便顾客游玩观赏的旅游路线,吸引游客旅游观光,助力该地乡村振兴活动重点聚焦于琴溪镇旅游景点的布局,巧妙融入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和茶文化元素,将各具魅力的景点串联成线,依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图。
皖南野生动物园调研:多维度探访,夯实规划基础
图为旅游线路图中的皖南野生动物园 房春妤 供图
抵达皖南野生动物园后,团队分成三组同步开展调研。第一组重点探查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及指示标识等基础服务情况;第二组面向游玩游客开展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游客对景区的体验反馈;第三组则针对周边商贩进行问卷调研,了解经营现状与需求。队员们各司其职、深入一线,细致记录收集到的宝贵信息,为后续旅游线路优化提供扎实依据。
探访宣州古窑:触摸千年技艺,对话非遗传承
图为三下乡队员为深入了解制陶技艺,对制陶现场进行调研 罗程成 供图
图为三下乡成员为深入了解宣州古窑的历史及制作,访谈宣州古窑的技艺传承人胡师傅 罗程成 供图
团队一行来到琴溪古窑址,实地探访古窑的历史风貌与现存状况。队员们仔细考察了遗址的残垣断壁和出土陶片,感受着岁月的痕迹,这些遗迹生动展现了古窑曾经的辉煌与变迁。为深入了解制陶技艺,队员们走进制陶现场,近距离观察陶艺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选土、揉泥、拉坯、修整到上釉和入窑烧制,全程见证了工匠们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严谨的工艺流程。随后,团队访谈了宣州古窑技艺传承人胡师傅,胡师傅热情地分享了宣州窑的制作流程,包括独特的釉料配方和烧成温度控制,并追溯其历史渊源至唐宋时期,详细阐述了宣州窑在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如对地方民俗和艺术传承的深远影响。这一深入交流让队员们对宣州窑这一传统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其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体验陶艺制作:感受匠心传承,触摸文化温度
图为三下乡团队与胡师傅合影 罗程成 供图
在胡师傅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宣州窑陶艺制作的完整过程——从揉泥、塑形到烧制,亲眼见证普通泥土在匠人手中逐渐蜕变为承载千年历史的宣州窑陶器。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创新,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陶艺创作的无穷乐趣与成就感。大家纷纷表示,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陶土,是温热的生活气息,更是蕴含其中的厚重历史与温暖文化。
云岫陶源里的创新:“非遗+产业”点亮乡村振兴路
图为三下乡带队老师沈琳老师及三下乡队员对当地返乡创业的特色窑烤面包店的刘云进行深度访谈,三下乡队员对周边展开调研。罗程成 供图
云岫陶源由政府投资主导,集合非遗传承人、村民及非遗守护者等民间力量共同打造的非遗体验中心,为游客创造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在生活中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的场所。刘云创新推出"面包窑"项目,采用传统柴窑烘烤面包,融合木材烟熏气息和小麦原始风味,外酥内软,成为游客体验陶艺文化时的独特味觉象征。
刘云的实践不仅让传统陶窑焕发新活力,更探索出“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琴溪镇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青春聚力实践行,让泾彩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
此次安徽农业大学学子的琴溪之行,以青春之力探源乡土文化,以实践之举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旅游规划、非遗探访、产业调研,队员们既加深了对泾县地域文化的理解,也为当地发展注入了青春智慧。未来,团队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让更多人看见琴溪的"慢生活"之美,让泾县的“泾彩”“泾喜”在传承与创新中愈发璀璨。(通讯员 罗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