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大三下乡:“学声”播乡味,巧思促振兴
盛夏七月,皖南群山云岚缭绕。九龙峰脚下的上岭村竹海翻浪、稻田如毯。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5名学子组成的“乡村振兴·活力助播”社会实践团,肩挎设备穿行于竹荫稻田间,用青春话语讲出农副产品背后的山风与晨露。直播间里“蜜罐锁着九龙峰的芳香,茶篓藏着皖南的云絮”成了热评,也让学子们在汗水中读懂,助农直播,播的是乡味,更是希望。
图为焦村镇全景航拍。 王常舜 供图
寻味自然:一场茶与蜜的“双向奔赴”。7月9日上午,在村支书与驻村书记的热情接待下,实践团队于村委会召开对接会。通过细致介绍,同学们全面掌握村情,确定“调研 +分析+直播”实践方案,明确以摸清产品底数、分析历史数据、优化直播脚本为实施重点。当日下午,团队随书记们走访阳陇村民组焦师傅的养蜂场。老蜂农坚持“清明上山、野蜂自栖、不喂糖水”的传统方式,秉持“给蜂留粮,也是给自家留福”的理念,以保障蜜源多样性、减少人为干扰的生态模式,为蜂蜜品质奠基。次日清晨,团队深入九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镜头记录下生态茶园近乎原始的自然风貌。随后走访茶叶手艺人戴师傅,详细记录九龙峰毛峰“明前一芽一叶、雨前一芽二三叶”的采摘标准,以及“耐泡不苦、冷韵清甜”的独特口感,这些都成为直播中的核心卖点。
以景带货:一段乡间路的故事取景。7月10日,实践团队踏上全长4.6公里的生态步道,开启了一场“以景为媒”的助农素材采集之旅。步道两侧草木葳蕤,山风裹挟着茶香掠过肩头,错落的蜂箱在绿意中若隐若现,团队用镜头捕捉着稻田的起伏、茶园的层次、蜂场的生机,将村庄的生态肌理与农事烟火一一收纳,为次日直播的预热视频与产品溯源短片积攒“自然底气”。暮色返程后,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素材被迅速转化为传播力量,镜头里的稻田成了直播背景板的底色,茶园晨雾化作宣传海报的主视觉,蜂农访谈片段与航拍画面被剪辑成三分钟预热视频,配合“茶香冷韵”“蜂蜜溯源”等直播脚本预案,让生态好物的故事在开播前便已酝酿出期待感。从实地取景到内容转化的全链条筹备,实践团队用镜头为农产品注入“场景灵魂”,让“以景带货”的理念在每帧画面里自然生长。
图为蜂农掀开蜂箱展示。 王常舜 供图
硬核实战:一次全身心的助农直播。7月11日下午,实践团队在微信视频号开启了一场长达四小时的助农直播。这场“硬核实战”以“生态土蜂蜜”和“九龙峰毛峰”为核心产品,通过产品溯源短片、细致讲解、互动问答等环节层层递进,镜头跟随溯源短片深入山野蜂场与茶园,让观众“云临其境”触摸生态肌理,主播讲解产品特性时,穿插“茶香冷韵测评”“蜂蜜真伪小科普”等趣味环节,既强化了观众对生态农产品的感知,又以互动点燃评论区的热情。最终,这场直播收获近700名观众驻足,点赞量突破万次,销售额达2500余元。从实景沉浸式呈现到知识型互动设计,实践团队用全身心的直播实践,让山野间的生态好物跨越屏幕,直抵消费者手中。
图为直播间现场。 胡子墨 供图
青春答卷:一场手拉手的传承实践。实践团队在圆满完成直播活动后,细心梳理了访谈文字实录、预热宣传视频、运营策略建议等全套素材,郑重交接给上岭村存档留存。这些资料不仅生动记录了上岭村生态农产品背后的鲜活故事,更凝结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思考,既为村庄后续的电商运营、本土品牌推广提供了可直接参考的实操样本,也为其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清晰勾勒出兼具指导性与可行性的示范框架。
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实践团队用这场暑期社会实践让数字经济这一“新农具”在青年手中焕发光彩,更让上岭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化作了撬动发展的“金山银山”。上岭村的故事,正翻开新的篇章,未来,会有更多村民与村干部接过话筒,以主播的身份向人们娓娓道来这片山水里的甜蜜与清凉,而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实践团队们,也将带着更精进的技术与滚烫的理想,再次踏上乡村振兴的青春征程,让这场手拉手的传承在乡土间持续生长。
通讯员 王常舜 胡子墨 陈锐 后义凡 张文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