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29日至 7 月 6 日,安徽师范大学“红色Π递,育苗课堂”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芜湖十里社区,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育苗课堂”系列活动。团队以革命历史为脉络,将红色基因与数学、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手工实践、研学参观等多元形式,让青少年在趣味互动中触摸历史温度,在知识探索中传承革命精神。
烽火课堂:从历史场景到生活实践
“用手掌量课桌,就像红小兵当年用‘人体尺子’丈量土地!”在“红色数学奇妙游”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石子计数、红绳打结等方式,重现革命时期的“数字智慧”。团队还原1937年儿童团岗哨计数场景,设计“粮食保卫战” 沙盘游戏——红绳打结记百斤、石子堆码示十斤,搭配“下雨减10斤受潮粮”的细节,让数学计算与战时粮仓管理的关联变得可触可感。
“步数丈量法不仅是历史,还能规划公园垃圾桶布局!”实践中,孩子们将“人体尺子”智慧迁移到社区生活,用脚步测算距离优化资源分配。从模拟战时粮仓盘点到规划社区环保方案,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红色场景中焕发服务生活的温度。
红色研学:在触摸历史中生长信仰
7月5日,团队组织“大小牵手”研学活动,志愿者与社区儿童一对一结对走进王稼祥纪念馆。“这个公文包里藏着什么秘密?”志愿者化身“红色讲解员”,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王稼祥少年立志、遵义会议抉择等历史片段。“原来革命先辈年轻时也爱学习!”听完讲解,孩子们围着展品追问细节,历史人物在互动中变得鲜活可感。
此前,团队已将王稼祥生平故事在社区课堂开展“红色故事绘”。当讲到 “王爷爷总把国家放第一位”时,有孩子举手提问:“他像超人一样勇敢吗?” 志愿者顺势引导:“爱国就是做好小事,比如好好学习、帮助他人。”童趣问答间,红色种子悄然播撒。
学科融合:让红色基因扎根知识土壤
“剪红星要对齐对称轴,72 度角才能对称!”在非遗剪纸课堂上,李心蕊老师带领孩子们剪出标准五角星,将红五星的几何对称与延安时期的革命剪纸相联系。孩子们发现,唐宋“大花套小花”剪纸暗藏分形数学,抗战时期《全民抗战》作品用对称构图凝聚斗志——剪纸成为“看得见的数学”,更成为连接历史与艺术的纽带。
团队还将算盘、七巧板等传统工具转化为红色教具。“长征路上,红军用算盘计算弹药分配,误差不能超过 0.5%!”在“算盘里的长征”课程中,孩子们模拟“行军里程统计”“口粮分配”,算珠起落间读懂革命年代的数字严谨;“七巧板拼党徽”活动中,通过拼接锤头、镰刀图案,理解45°交叉角度背后 “工农联盟”的政治深意,几何线条成为解码信仰的密码。
这七天的红色育苗实践,以革命历史为经、学科知识为纬,编织出一堂堂跨越时空的成长课。从烽火岁月的石子计数、鸡毛信密码,到王稼祥纪念馆里的历史追问;从剪红星悟对称几何、拼党徽解信仰密码,到用算盘丈量长征智慧、借望远镜连接科学与家国——红色基因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的石子、可折叠的战旗、可裁剪的红星,是数学计算里的责任、科学原理中的担当。
于青少年,这是一次“知识+信仰”的双重启蒙:当他们用七巧板拼出党徽、在沙盘里守护粮食时,革命精神已化作具象的成长力量;于大学生志愿者,这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传承——在打磨课程、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红色信仰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更让青春的担当有了可感的重量。或许正如那枚被剪出的红星,红色基因的传承,本就该如几何对称般严谨,又如实践创新般鲜活,在知识与信仰的共生中,永远闪耀。
(陶梦圆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