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社会实践风采录:解码水脉兴农,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7月8日至11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赴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及芜湖实践基地调研“水脉兴农”跨域供应链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安徽省合肥市以及芜湖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聚焦水利赋能乡村振兴,走访水利企业、城市排涝设施及多个乡村,探索水利助力城乡发展的路径。
走进行业企业,探寻水利赋能顶层设计
7月8日,团队走访中铁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集团,与从业多年的“治水人”深入交流。该企业自1958年成立以来,深耕水利领域67年,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在水利规划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始终以“兴水惠民”为核心,从重大工程到农田灌溉项目,均围绕民生需求展开。针对乡村水利建设中的资金、技术等难题,企业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整合资源,建立研发体系制定适配方案,并提出以关键指标衡量水利对乡村的赋能成效,同时规划智慧水利与生态产业融合的未来方向。实践队员表示,将结合企业经验,为乡村水利实践提供思路。
(图一)团队成员对中铁水利公司管理层人员进行访谈
探访城市排涝站,解码防洪“守护网”
7月9日,团队前往芜湖市镜湖区方塘排涝站,了解城市治水机制。排涝站内部结构层次分明,如同精密的治水系统,在汛期承担着抽排内涝、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作用。管理人员介绍,通过闸门调控与设备协同,排涝站可实现汛期排水、旱期输水的双向功能,同时需联动周边设施形成整体防护体系。团队认为,这类设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屏障,将总结其运维经验,助力防汛科普与实践。
(图二)专业人士为团队成员讲解排涝站的具体应用模式
深入乡村一线,感受水利民生实效
7月10日至11日,团队走访小陶村及桃源村、三元村等乡村,实地察看水利工程给乡村带来的变化。
在小陶村,过去“靠天吃饭”的局面因高标准水利工程得到改变。村内灌溉水渠、智能排灌泵站等设施完善,既能应对汛期排涝,又能保障旱季灌溉;自来水入户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难题,依托水利设施打造的休闲区域也丰富了村民生活。村干部与村民均表示,水利工程已成为改善生活、保障生产的重要支撑。
在桃源村和三元村,生态治水理念的实践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两村结合自身条件,通过河道治理、生态设施建设等方式,不仅解决了防汛灌溉问题,还改善了人居环境,甚至带动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如今,水清岸绿成为常态,村民在生态改善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两村还通过合作共享经验,共同提升治水成效。
(图三)团队成员在三元村村民家里进行调研
实践总结: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水利在城乡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从企业的专业规划到乡村的民生实践,从城市的防洪保障到乡村的生态改善,水利赋能的路径清晰可见。后续团队将梳理调研成果,提炼可借鉴的经验,为更多地区的水利建设与城乡发展提供参考。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潘俊慧